围绕着城市窨井盖的管理,民建合肥市委今年曾进行了一项专题调研,结果发现,全合肥市的窨井盖管理,竟有着十几个“婆婆”,不少技术原因也导致井盖时有破损。
这份调研报告受到合肥市相关部门重视,一份针对窨井盖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即将出台。
现状:井盖有十几个“婆婆”
根据民建合肥市委的调查,目前,合肥市区道路各种井盖按功能分为13类,主要由12个产权单位进行管理,分别为供电、供水、排水、热电、燃气、有线电视、电信、联通、移动、铁通、网通、交通信号。此外,还有四个行政区建设局管理的老城区支路、小街巷的雨、污水检查井;各开发区建设部门管理的园区道路雨、污水检查井;开发企业或物业公司管理的代建道路检查井、居民区自管部分道路检查井。存在着多头管理、相互推诿等现象,“马路陷阱”伤人事件时有发生。
技术原因不少
合肥道路窨井还存在定位不当、噪音扰民、凹凸不平和井周破损等问题。
在设计上,有的窨井盖就设置在快车道上或者是车道边缘,检修时易阻碍交通,易受机动车碾压产生破损;井盖大小不一,不利于破损后及时填补;不少窨井的井筒至今仍在用粘土砖砌筑;许多井盖外沿厚度不足40毫米的标准厚度,除噪垫圈也不合格;在材质上,设计使用球墨铸铁井盖,实际用其他材质代替,造成井盖破损。
建议:招标采购,技术规范针对存在的问题,民建合肥市委建议,源头上,城市新建道路及更新道路的检查井设置应避开快车道;确因道路条件因素需设计在快车道上的,应定位在车道中间位置,减少车辆碾压。同时,道路设计单位、建设单位、窨井设施产权单位应加强沟通协调,采取同沟同设;在设计各种管线时,在设计条件允许的前提下,尽量将检查井间距最大化,减少数量。
建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,在全国择优选择若干井盖生产厂家,保证质量。另外,还应制定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规范;严打井盖偷盗行为;各井盖产权管理单位应分期分批自行对铸铁类井盖进行更换,原则上小街巷3年内、主次干道5年内,全部更换成非铸铁类井盖。
规范:井盖管理规范将出台
民建合肥市委的这份调查,后以社情民意形式递交合肥市相关部门。记者获悉,目前,有关部门已经吸纳了其中不少的建议,在新建井盖的位置设置和材质选择上都注意做到了改进,比如在玉兰大道等道路上就采用了新型井盖。合肥市相关部门正在编制窨井盖管理的具体规范,预计不久将出台,这份规范性文件,对一系列围绕窨井盖的问题将作出具体的规范,贯穿设计、施工、管理、维护全过程。为明确责任,对于道路窨井盖出现噪音、沉陷、意外伤害等问题,将会追究相关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。(洪敬谱、朱礼文)